全文共1471字,閱讀時間約為4分鐘大明是最后一個漢族統治的朝代,從目前的情況來看,這是一個衰敗的朝代,歷代帝王資質一般
全文共1471字,閱讀時間約為4分鐘
大明是最后一個漢族統治的朝代,從目前的情況來看,這是一個衰敗的朝代,歷代帝王資質一般,成就也不高,不過,大清的史書中,對大明的評價,卻是“遠勝漢唐”。
雖然這種判斷,并不完全正確,但至少可以看出,現在是一個大好時機。而這樣的政變,在明朝也就發生過一次,那便是朱棣取代朱允炆的位置,登上了靖難之戰的皇位。
在建立新王朝之后,歷代帝王都要面對削藩這一難題,借鑒漢武帝的經驗,采用“推恩令”,一步一步地削藩鎮,最后建立起一個中央集權的局面。
反面的例子多不勝數,其中最差的當屬建文皇帝,因為自己是個讀書人,結果把自己的藩王拱手相讓,把大好的形勢給毀了。
朱元璋去世之后,建文帝朱允炆留給后人的爛攤子很多,各個藩王勢力龐大,又有不少人覬覦這個位置,朱允炆資歷尚淺,哪里比得過幾個叔伯。削藩沒有錯,就是走的路子不對。
那時候,明朝最強的三位藩王,分別是朱棣和朱允炆,因為沒有太多的政見,所以對于當時的情況并不是很清楚。
像削藩這么重要的事情,他們都會考慮到“輿論”的因素,將矛頭對準一些有問題的諸侯,以此來警示實力更強的諸侯,讓他們有所防備。
涉及到疆土、軍事等敏感事項,建文帝仍是一絲不茍,儼然一位讀書人的模樣,無怪他日后會兵敗如山倒。
建文帝的仕途之所以走得如此之快,也是他削藩時過于急功近利。建文元年4月,明朝廢除“齊王”、“湘王”、“代王”三大藩王,將其封地奪回。
兩個月之后,又被貶為庶人,這一次的事情,算是徹底的翻臉了,讓所有的藩王,都有一種危機感。短短片刻,諸位藩王皆是心神劇震,感受到了危機。
這已經不是損失一點錢財,損失一點土地那么簡單了,那可是關系到全家性命的大事,一個人手里握著這么多的黃金,還有一個人可以一手遮天,這樣的事情,換做任何一個人,都不愿意做!
建文帝急于削藩,最終,這些藩王為了自保,紛紛向實力較強的藩王靠攏,這其中,便有朱棣,朱棣正在北邊,與北元的勢力周旋,這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,所以,他便將這個位置讓給了周豹。
他不但在削藩上犯了錯,而且在削藩這件事上,還把壓箱底的絕招都留給了朱棣,他一直隱居在宮里,從未見過朝中爭權奪利,比起他的叔父朱棣,他還真是嫩了點。
建文帝在廢除四位藩王之后,并沒有對朱棣的三位皇子進行約束,反而將三位皇子全部放走,以此來“麻痹”朱棣,也算為朱棣除掉一個隱患。
朱允炆自然是順著黃子澄的意思走,至于其中是否有什么貓膩,那就不得而知了,但是建文帝的做法,未免也太天真了些。
若建文帝與燕王之爭為理論與實踐之爭,則成祖削藩則為一場政治藝術。畢竟他是憑借著一己之力爬到這個位置上的,這一次的削藩行動,也是必然的。
朱棣登基之后,便將四大藩王的邊陲之地全部收回,并且借此機會,削去了他們一部分的御林軍,使得他們的力量大打折扣,而這些藩王則是油盡燈枯,最后不得不聽從他的號令。
成祖也不急著鏟除,先逐漸消弱藩王勢力,先廢掉他們的護衛,再給他們施加壓力,聰明人都會主動讓出權力,以此來保全自己,以求日后能過上錦衣玉食的生活。
從明朝的興亡來看,太監、宗親、藩王等多個派系,幾乎都是被皇帝所掌控,隱世不出的建文皇帝朱允炆,就是在這一次削藩之戰中,為他的天真和天真,付出了巨大的代價。
幸好,大明有一個英明神武的帝王,在這種事情上,講什么仁義禮智信,都沒有任何意義,只能用武力來消磨他們的勢力。
從大明,到成祖,再到明帝,歷代帝王,無一不是弱肉強食,所以才能維持三百年之久,皇權至高無上的理念,在這一代,可謂是登峰造極,可以說是一種平衡,但是最終,這種平衡被打破,最終導致了明王朝的覆滅。
參考文獻:《明史》
TAG:位置,皇子,讀書人,歷代帝王